close








 







我看了“海角七號”,不知怎的,情緒突然有點複雜,我樂見能有一部如此賣座的國片,讓沉寂多年的台灣電影能有一點生機,但也因為可能大家太久沒看國片了,加上網路的宣傳,一股台灣特有的淺碟型蛋塔文化似乎又逐漸形成,我倒寧願以純粹看電影的心情來看電影,而不是刻意的想在電影中找尋有沒有蓄意隱含什麼特別的訴求。

以返鄉日本人的情書來貫穿整個電影故事,雖然情書與電影故事搭不上調,不過也是一種電影手法,而以這種戰後台灣人與日本人的藕斷絲連,必然會在台灣人的不同族群中形成不同的迴響,外省人會批判台灣人對日本人的緬懷,隱喻著國民黨逃到台灣的負面印象形成一種對比,加上刻意安排一口日式國語日本女主角,還有日語流利的茂伯與旅店女服務生與女主角的互動,這是我在全片中感覺出在情節上對日本的一種莫名的親近,自然這種情結不會被外省族群所接受,因而他們認為這不是屬於他們的電影。

男主角阿嘉其實不是整個電影的靈魂,他的特質太平常,十多年來台灣的偶像劇,男主角就是一付這種冷酷叛逆的死樣子,失意的留下一句“操你媽的台北”後返鄉生活,因此沒什麼特別新意,倒是阿嘉的繼父,馬如龍演的角頭鎮代,也許才是全片的靈魂,影片最想表達的精神,可能只有在他身上看得出來,跋扈又喜歡操弄特權,但卻又愛鄉愛土,幾乎就是台灣現在地方民代的縮影,愛鄉愛土是目的還是過程,就隨人解讀了,旅店經理張魁似乎是全片唯一的外省族群,雖然台語流利,但身上充滿台北的商業氣息,鄙視地方鄉土,最後還是屈服在角頭鎮代的壓力,他在片中的地位刻意的被貶抑,恐怕也是被曲解為電影帶有政治意識的誤解吧!

女主角友子的搏命放手演出,是全片節奏暢快的動力,日本老師娓娓唸出情書的對白讓影片靜如流水,友子性急的心直口快又讓影片不斷的跳動,兩個畫面形成動靜之間的對比,男主角阿嘉台北失意回到家鄉,友子正離鄉在台灣失意進行中,共同的命運坎坷是兩人唯一的交集,也才會在友子一次酒後迷糊中獻出自己的一夜情,床戲的發生有點老套牽強,顯然只是謹守情愛戲一定要出現床戲的原則,情書與電影故事的融合導因於友子看了郵差阿嘉沒有送出的包裹,知道這是一段60年前的淒美記憶,而為了交代情書最後圓滿的回到60年前的少女友子手上,在一次友子與旅店女服務生明珠的對手戲中,明珠“突然”碰巧就是友子阿嬤的孫女,終於解開了“海角七番地”的迷霧,雖然情節轉的有點鬆散,但也刻意讓這場電影沒有抱憾收場。

有人說這是表現族群融合的電影,我卻不這麼看,台灣本來就是民族的熔爐,在生活中本來就會碰到不同的族群,電影只是刻意讓這些族群同時放在一個舞台上而已,顯現的只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對於各族群的特質表達的是主觀的印象,原住民的憨實衝動落寞,客家人的苦幹拼命,台灣本土的角頭鎮代、機車店黑手、教會司琴小女生大大、還有國寶級的月琴茂伯,這些甘草人物的穿插,應該不是刻意在強調什麼族群融合,只是用不同的族群表達一個台灣人熟悉的地方小社會,然後不同的人看了電影都能夠會心一笑,是一種電影的商業手法考量。

小地方小人物組成的跛腳樂團是整個電影的主軸,團員從十多歲到80歲,日本戰後情書的背景故事,不同的族群,加上老中青幼不同的世代,同時搬到一個舞台之上,其實我相信導演原本就沒有要傳遞透露什麼,但整個故事就會讓太多人賦予各自不同的訊息,然後激起大家各說各話的討論的空間,也許就是如此而已,這部電影如果要找比較缺憾的就是結局實在不太有力,最後的音樂會應該是全片的最高潮,但只出現一個中孝介的小樂團,在一個海邊搭的小舞台,互動的觀眾不過百多人,催生音樂會的主要人物旅店經理與角頭鎮代似乎也沒有在現場被鏡頭特別交代,墾丁音樂季萬頭鑽動的場面已經深植印象,最後的音樂會場面實在太小兒科,實在不夠震撼,加上阿嘉友子相擁的畫面又太俗套,這樣的結尾令人比較失望。

國片已經沉寂好幾年,而突然出現一部賣座的電影,讓原本已經一灘死水的國片激起了大漣漪,就商業電影來說這是成功的,至少比奧斯卡大導演李安的色戒好多了,色戒除去引起話題的床戲外,只是一群笨大學生在搞諜報,八股情節沒什麼看頭,“海角七號”清晰暢快多了,我希望國片能激起更多投資者加入,但是千萬別像過去軍教片或鬼片般,又出現一窩瘋的蛋塔故事。 (2008/10/14)註:標題照片為轉貼。


http://www.1949er.org/chat/index.php3?read+122395543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崇德阿春 的頭像
    崇德阿春

    從阿春的鏡頭看世界

    崇德阿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